生產經驗及省思

林庭安 Ting-An Lin
22 min readJun 11, 2021

距離當初待產住院已過了近兩週,回想起來,確實是非常特別且難忘的人生里程碑。

過去幾天,把自己的生產經驗、心得、和一些從孕期到產後覺得有用的資源整理了一下。一方面想為自己的這段人生經歷留下紀錄,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分享給一些即將走上或考慮走上懷孕生產這條路的朋友做為參考。

願人們在生育、懷孕、生產、育兒等相關面向,能夠越來越feel empowered,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

Photo Credit: Po-Heng Chen
Photo Credit: Po-Heng Chen

這份文件主要有三個部分:

  • A. 生產住院紀實:在醫院時,隨手記下待產及生產的過程及心情,出院回家後,簡單潤飾而成。照時間紀錄,有點流水帳,有點雜。但對有興趣了解催生的漫長待產及生產過程的人或許會有幫助。
  • B. 心得省思:生產出院這段時間的一些感想,算是幾個給即將面對生產這件事的人的take-home message。
  • C. 相關資源推薦:整理了一些我自己覺得對懷孕、生產、產後這段經歷有幫助的資源;有些是幫助實作,有些是幫助心態準備,有些則是幫助省思。

A. 生產住院紀實(20210527–30)

36週產檢時,我們的OB提議可以於39週-40週之間去做催生(induction)。一方面是近年有研究顯示,在這個時間點做催生的C-section機率較低(相較於什麼都不做,等身體自然進入生產狀態);另一方面,由於我在孕期有妊娠糖尿病,寶寶過重的機會比較高,也會增加自然產的難度。

原本預計5/26(三)晚上8點要去醫院報到,但當天傍晚5點半、晚上9點打電話去詢問,都說沒有空房。晚間11點多又打一次電話詢問,還是沒空房,只好把手機鈴聲打開上床睡覺去。結果凌晨3點手機竟然響了,問我們現在是否可以過去。於是我們就包袱款款,大半夜出發前往醫院。

漫長的催產之一:陰道塞劑Cervidil

5/27(四)

04:00 醫院報到,各種基本資料詢問。晚班護士會講中文,人很親切。在肚皮上綁了baby monitor,寶寶心跳穩定,很可愛。做了內診,子宮頸還是只開1 cm,確定要放Cervidil。放了IV saline,順便抽兩管血。

05:30 護士幫我放軟化子宮頸的陰道塞劑Cervidil(作用時間約12小時)。要把類似衛生棉條的藥劑放到子宮頸附近,過程有點痛,但還可以忍受。放完之後1–2小時要避免走動。OB來幫寶寶照超音波,頭在下面,臉朝側邊/後面,是很好的胎位。

08:00 白天班的護士來接手,量血壓心跳、聽心音、看手腳肚子胸部、調整baby monitor的位置。據說,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狀況的話,就要等下午5:30左右再把Cervidil取出,觀察子宮頸是否有軟化及張開。所以漫漫長日還等待著我們呢。

11:00 護士來測Vital sign(血壓體溫心跳),現在是每4小時量一次。隨著labor進展,可能會有越頻繁的測量。開始感覺到微微cramping,有點像經痛。

17:15 值班的OB來把Cervidil取出,順便做內診。子宮頸開1.5 cm,軟化程度20%,還沒進入active labor phase,寶寶的頭位0倒是很低了。

漫長的催產之二:口服Misoprostol

跟醫生討論了幾個接下來的催生選項:吃口服催產藥miso、放氣球用物理施壓把子宮頸撐開,或者雙管齊下。但過去12小時的Cervidil和內診讓我覺得陰道已經滿不舒服了,不想再放汽球進去。思考了一下,我決定要吃口服催產藥misoprostol (“miso”),藥效約4小時,先從低劑量的吃,再看狀況決定是否要吃第二顆。

要吃miso的話,必須確定宮縮頻率不能太高(每10分鐘不能超過3次),但我當時的宮縮太頻繁,所以在18:30左右開始吊點滴給生理食鹽水,補充水分,看看是否能讓宮縮頻率降低些,才能繼續往下一步走。

19:30 點滴打完,宮縮頻繁有降低,所以可以給miso了!給了50mg的miso,預計4小時之後來check宮縮的情形。

23:30 內診檢查,2cm、50%,醫生建議不用再吃miso,可以考慮施打pitocin。幾次陣痛好痛(我自己評估的疼痛程度是5–6左右),每次陣痛都讓我緊抓床沿,努力深呼吸。

Labor Stage 1: Pitocin +Fentanyl麻醉減痛

5/28(五)

00:00 從待產小房間換到比較大的產房,H終於有可以把腳伸直的位置。纏在我肚子上的Baby monitor從有線變成無線的,可以多一點行動自由。

00:35 開始從點滴中給pitocin。睡覺休息。

03:30 左右,不小心醒來後就陸續感受到宮縮的痛,雖然不是超級痛(大約有3–4的疼痛),但還是讓我睡不著。跟護士討論麻醉的選項,決定從IV打fentanyl,讓我可以好好休息。一打下去,不用30秒真的就有喝茫的天旋地轉感,抱著枕頭覺得好舒服地睡著了。再醒來看見窗外光線,已經接近7點。護士醫生準備換班。

大概就是今天了吧,我想。

07:00 起床梳洗,精神不錯,換了隱形眼鏡。宮縮維持滿規律的每2分鐘一次。

08:30 吃完早餐,H幫我把瑜珈球充氣,我可以趴或坐在上面晃動,對越來越強烈的宮縮有幫助減痛。

小插曲:VR減痛實驗

09:30 忽然有兩位研究人員進來,問我們願不願意參與跟減痛相關的研究當受試者。研究是在試著開發新的pain relief options during labor。現行比較有在用的減痛選項只有laughing gas、fentanyl、epidural,所以他們的研究想開發新的減痛方式,探索VR是否可能有不錯的減痛效果,真正比較的是VR vs. laughing gas。我的感覺是laughing gas的效果不甚明顯,跟深呼吸沒有差太多(?),但VR可能因為滿新奇的,所以有還不錯的distraction效果。雖然戴久了會有一點悶熱,但喜歡電動的人應該會很開心,不太會打電動的人(像我)也可以當作在看電影,隨意走走。

開始施打epidural

1:00 吃完午餐,上了廁所,剛好值班醫生來做內診。這時宮縮也越來越痛。內診測了一下:子宮頸dilation 2.5 cm , 80% effacement,建議我可以打epidural了,打完之後醫生再來幫我破水、加快產程。於是隨即聯絡麻醉師。麻醉師要我側躺保持蝦子姿勢、盡量不要動。但打epidural其實有點痛,幸好H一直握著我的手,而且幫我頂著膝蓋,讓軟管可以從脊椎穩穩打進去。約1:45打完epidural,換個姿勢觀察一下,確實幾乎感覺不到宮縮的痛了。可以睡個午覺。

15:00 Epidural作用地很好,完全沒有痛感了。下半身麻麻的,另外是皮膚有點癢(據說是打epidural常有的反應)。護士幫我裝上導尿管。值班醫生來做人工破水。Epidural有用,內診完全無感!破完水就繼續小睡,nothing we can do now, just let my body do the work。

19:30 護士換班,量體溫發現我微發燒(38°C),有可能是破水後有點感染,所以先在點滴裡加一些生理食鹽水,看看溫度是否會降下來。

21:00 左右醒來,發現我的尿變成紅色的,決定請護士來看看。

Labor Stage 2: Pushing

21:30 護士幫我做內診,已10cm全開,通知醫生並開始準備生產設備。平躺,雙腳張開放在架子上,就像做子宮頸抹片那樣。

22:00 左右醫生抵達診間,跟我簡單描述一下怎麼push之後就開始了。每次觀察到宮縮即將開始的pattern就要開始push。Push時,醫生要我先深吸一口氣,接下來往下腹部用力10秒,重複三個循環。我其實感覺不太到我的宮縮,但幸好可以從monitor判斷出來。每次宮縮快要開始前,醫生就會提醒我準備,然後H會跟我一起呼吸、幫我倒數。一開始我不太會用力,因為說實在的,這個用力的方式很奇怪,躺姿、雙手抱大腿、把上半身捲起來,然後用上大號的方式出力,而且要連續的用力10秒鐘不要中斷。

生產中間有一度我有點不爽。一方面是關於用力的方式,我覺得明明就超難施力的,事先也沒有先教育、解釋,要一邊生一邊施力一邊被檢討修正,不禁會想說:難道不能事前先多講解教學一下嗎?講得不清不楚的。另一方面是關於我覺得我沒有太多選擇,沒有被賦予應有的agency;包括生產的姿勢、生產的氣氛、生產過程會發生的事情⋯⋯等,都沒有什麼討論、徵詢、或者事前教育的空間,只有在事情已經發生或快要發生時才直接被告知。又,關於生產姿勢,我聽過很多人都提到,躺姿其實不是個好施力的姿勢,又容易造成會陰撕裂傷,相較之下,側躺、all-four、或者站姿、蹲姿,可能都比較容易生,在不同姿勢之間變換也有幫助,我自己原本也是這麼希望,還寫好了我的birth plan;然而,我們的birth plan,厚厚一疊就這麼躺在待產行李中,關於生產姿勢,根本就沒有被給予討論的空間,護士直接叫你躺好腳打開,簡單描述一下用力的方式就算準備完畢,接下來就靠自己找到躺姿用力的眉角⋯⋯

上述這些不爽的想法,在生產的前半段一直在我腦海中打轉,讓我更加無法專注、無法放鬆、無法enjoy;幸好H一直在旁邊,算是有給我安心感(果然,以前聽人分享,生產過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伴侶的support,因為這個是會記一輩子的),我記得他陪我一起呼吸、幫我打氣、遞水,跟我說看到頭了之類的;而另一個幸好,是鏡子的出現,一大面鏡子,像去剪完頭髮之後理髮師給你看後腦勺那種鏡子,而且還更大,讓我直接看著自己的會陰部,看著寶寶即將出現在陰道口。Push一陣之後,似乎看到了寶寶的頭髮,我終於可以暫時放下那些不爽的情緒以及想法,認真想著:「寶寶,我好想跟你見面喔!」「寶寶,希望你可以在今天結束之前出生!」抱持著這樣的心情,隨著每次push,慢慢看見寶寶的頭在陰道口的範圍越來越大。

Welcome to the World!

在某一次push之後,醫生跟護士忽然一副寶寶馬上就要出來了的樣子,開始穿上防噴濺的衣服,打電話call人來(等下要進行新生兒的檢測),瞬間多了四五個人都擠到房間裡面來,但我根本沒心力了解他們是來做什麼的,醫生也叫我就專注在push就好。

於是,很快地,終於在某次push之後,我看到寶寶的頭出來了,瞬間,身體也接著滑出來了(還有一些血、羊水噴濺出來,但我的注意力都在寶寶身上)!寶寶馬上被放到我的胸口skin to skin,小小的、身上有些白白的胎脂,眼睛跟臉像是泡水泡太久而泡泡腫腫的,發出一種有趣的、低沉的ㄜ ㄜ ㄜㄝ ㄝ ㄝ 哭聲,覺得好可愛喔!我開始對他說話,對他說歡迎來到這個世界,說我是媽媽,很高興認識你,很高興你成為我們家庭的新成員,對他唱生日快樂歌~同時,醫生正在處理最後排出的胎盤、採臍帶血、縫合會陰的撕裂傷(據說是輕微的撕裂)。我握著H的手剪了臍帶。過了一下,寶寶也被抱去一旁做各種檢測:apgar score、量體重⋯⋯等。再放回我胸口時,就說可以試著親餵了!我其實不確定要做什麼,但沒想到這個被放到我胸口的小動物,就這麼張開嘴,含住我的左邊乳頭,很自然地開始吸吮起來。「好神奇啊!」我不禁這麼想著,這些本能竟然已經encode好了!被寶寶吸奶的感覺,沒有我想像中的不舒服,並不會痛(前提是latch成功),也不太癢。大概就是被生物的奧秘驚艷了,原本有點抗拒餵母奶的我,決定可以試著體驗母奶生活。畢竟,我們是哺乳類動物嘛。然而,決定要餵母奶果然是許多辛苦的開始⋯⋯但這是後話了。

產後的疲憊不適與短暫平靜

5/29(六)

生產完的第一晚(5/29),其實沒什麼睡,畢竟我生完已經是午夜,各種基本檢查之後,大約半夜1點換到postpartum的房間,護理人員又要一番量測vital sign,量我的、量寶寶的、換點滴、觀察我的出血狀況⋯⋯等,每一兩個小時就會被打擾,再加上寶寶也會哭哭討餵,只能趁中間空擋休息一下。看H已經很累了,我就想,反正我也會一直被醫護人員吵起來,不如就我先安撫寶寶,讓他休息一下。生產結束後就會拔掉epidural的管子和尿管,但因為怕麻醉的藥效持續、腳走不穩,前面兩次要下床上廁所時都要call護士,請他們陪同,並教我如何清洗護理會陰部。

白天,有很多文件要在出院前閱讀填寫(出生證明相關、藥物⋯⋯等),也有給一些相關的衛教資料(mother & baby care、breastfeeding)。重要文件就交給H閱讀填寫,因為我完全沒有時間跟力氣處理,光餵食寶寶補眠就來不及了,身體也還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Epidural拆掉之後,疼痛的感覺慢慢出現了,下體腫腫痛痛的:會陰部會一直出血、痔瘡也會痛,各種姿勢變換之間都不免會痛一下,並不是超級痛那種(我自己評估的疼痛程度是3),但還是有點煩,上廁所後也都要用沖洗瓶洗淨、濕紙巾拍乾,再放上ice pack幫助減痛。還吊著點滴也讓行動很不便。(而且因為我破水後有感染發燒,所以點滴要吊24小時的抗生素,確定溫度有降下來才行。)

話說回來,H幫了很多的忙。除了生理上沒有奶、不能親餵之外,爸爸真的什麼都可以做,而且更應該多做 — — 畢竟媽媽親餵就會花上很多時間,而且產婦剛生完還吊著點滴,除了身體各種不適之外行動也會受限。基本上,我在醫院的時候,就是專注地把自己照顧好、讓自己舒服點,以及負責寶寶親餵,除此之外,準備食物茶水、處理各種重要資料及雜務、寶寶餵食完後拍嗝、包包巾、換尿布等,幾乎都是H負責,親餵時我一開始喬不到好的姿勢幫助寶寶latch,H也可以在旁協助,也可以在我親餵寶寶之際餵食我。總之,隊友的存在可以很有幫助,無論是精神上或實質上的都是。生產前我們一起上的一些課程也算是有幫助,至少讓我們都比較快進入狀況。

當天下午寶寶睡了一個約四小時的長覺(3–7 pm),讓我們很興奮地說真是生到天使寶寶了!還很開心地計算說,那這樣每四個小時讓他起來吃一次的話,我們可以怎麼規劃時程等等。當時還不知道即將迎來的晚上才是挑戰。

接近午夜時,寶寶出生24小時,醫護人員幫寶寶洗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澡,洗澡前順便量體重,跟出生時比較掉了240 g (8 oz)。

討奶的無眠夜

5/30(日)

幫寶寶洗澡時,因為溫度變化以及初次接觸的關係,寶寶會很不喜歡、大聲狂哭,所以洗完澡就要趕快親餵已安撫他,這是本來護士就跟我們解釋好的事。於是,我從12:00左右開始親餵,餵了40分鐘左右放下去,沒多久寶寶又哭了,換了尿布以為會沒事,結果又要討吃,只好又開始親餵,這次又餵了一個小時,已經來到半夜兩點,也就是我幾乎已經連續親餵了兩小時。是生出來之後最久的一次。以為應該吃飽沒事了,放下去大約半小時,寶寶又哭了!當時我們兩個都已累到不行,前面我開始親餵時我就要H先睡,之後才可能輪班。而但這時寶寶又哭,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繼續把他抱起來哄、或者繼續親餵,但我自己也超級想睡(前一晚已經是沒什麼睡了),我冒出來的念頭是: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要求救了。

當下我先把H叫起來,跟他描述了一下過去兩小時的經歷,然後跟他說我要跟醫院要配方奶了。打電話給護士,跟他說我一直餵一直餵,他回說,很正常,寶寶出生一天後食量可能會忽然一直討吃,現階段的餵食就是on demand,寶寶要就給,一天餵食8–12次是正常的。我堅持一下之後,他們決定派人來了解一下狀況,看看我的乳房,捏捏看是否有奶(是有一些淡黃色的初乳),問我之後的餵食計畫是要純母奶還是混合,聽到我打算混合餵、而且知道我已經連續餵了兩小時後(”You must be really exhausted…”),才獲得了ok。過了一下,另一位護士拿了ready-to-feed的配方奶來,跟我們講如何餵食,建議一次最多給寶寶10 ml。於是,大約2:40,餵了寶寶約2ml,獲得接近一小時的安寧;3:45又哭,再給10 ml,終於可以睡兩小時;天亮了,6:10親餵一小時,放下去沒多久又哭,再親餵半小時,直到8:20給了10ml配方,才繼續睡到中午。於是,從此時開始,我們決定接受我的奶量就是還不夠寶寶吃,需要再補配方,每次親餵結束,如果寶寶還討吃,就直接給10ml的配方,這才讓他比較能睡安穩,維持2–3小時餵一次的頻率討吃。當時,我一直想著的是:還好今天就要出院了,還好有請月嫂,今天晚上希望可以好好睡個覺。

回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做了跟醫院要配方奶這個決定,否則一定會累到不行、休息不夠、心情不好之類的。但我覺得各種社會期待、醫護人員的態度等,依舊把配方奶這個選擇的門檻拉得太高了。醫院的default mode就是親餵母奶,完全沒有提到配方奶這個選項;當我開口要配方奶,還要經過重重的檢驗(有沒有認真餵、有沒有奶、latch好不好⋯⋯等),才會願意給配方。醫院以及社會各處的各種衛教資訊,都一直強調母奶多好又多好(提供抗體、寶寶比較健康、母嬰連結較強、幫助產婦減肥、降低產婦得某些疾病的機率等),強調如果喝了配方、混著餵就沒有那麼好⋯⋯等。然兒,首先,關於母奶是不是真的比配方奶好那麼多,其實是debatable的(可參考這篇文章);再者,有些據稱的「優點」根本是給產婦更多的壓力(例如:「幫助你減肥」,再次強調身材的重要);此外,就算母奶真的有比配方奶好,這些資訊呈現的方式也不免形成一股不必要的壓力,讓媽媽似乎沒有選擇,母乳才是王道,餵了配方就是不夠認真催奶、追奶、擠奶,奶不夠就不免有罪惡感等,真的是好重的枷鎖。慶幸自己在產前就讀了一些關於母奶與社會期待的文章,所以有先想過自己要的是什麼,才能放過自己不被綁架。但即使如此,我在跟醫院要配方奶的時候,還是不免有閃過:「啊,我連自己的小孩都餵不飽」這樣的念頭,瞬間感受到社會期待真是深植人心。

幸好,在配方奶的協助下,熬過了漫長的黑夜。

出院返家

天亮了,在出院之前,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 寶寶的各項檢測:空腹血糖x3(因為我有妊娠糖尿,所以要確定寶寶的血糖不會太低)、B肝疫苗第一劑、24hour Blood Draw、hearing test、oxygen test、洗澡
  • Birth Certificate相關資料:要填妥英文名字,醫院會幫忙申請SSN
  • Discharge Packets(一些discharge instructions, medical info)

大約早上11點,我通過了出院的各種檢查,終於可以拆掉放了三天多的IV軟管(後來打點滴處傷口有點瘀青浮腫,大約過了兩週才好)。寶寶的各種檢查也沒問題,我們都準備好可以出院啦。順利地,我們在一點多出院。

月嫂在下午三點左右前來,事情終於慢慢settle down。晚上10點多,月嫂說,把寶寶交給我吧,你們去好好睡個覺。洗了澡,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

B. 生產出院後的心得省思

  • 體力保持超重要,生產、住院期間的醫療介入(打點滴、麻醉、各種monitor等)、產後修復、照顧新生兒⋯⋯,全部都很耗精神與體力;孕前及孕期持續運動對體力、肌力、耐力等都很有幫助。如果可以趁年紀輕一點生就儘早生,不行的話,就努力保持身體狀況。
  • 待產時大部分時間是let your body do the work,產婦要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放鬆、想辦法讓自己分心、減痛、保持活動、儲備體力。一直等到子宮頸全開,可以push了,才是產婦開始上工的時候。
  • 如果是去醫院催產,前面可能會有滿多時間在等待,可以多帶些讓自己分心、放鬆的事情去做(看影片、看書、聽音樂),帶喜歡的飲料點心去吃,也可以帶枕頭毯子讓自己和陪產者睡得好一些。
  • 生產是個group project,不是只有產婦一個人的事,旁邊的支持者很重要,肚子裡的寶寶也一起努力著。你不是孤單一人。
  • 如果還要生下一胎,我會重新思考是否在醫院生、在醫院生的話是否還找同個醫生(會考慮找更願意討論birth plan的醫生)。
  • 隊友的支持差超多,無論是孕期、生產時還是產後。生產後會很累、身體各種不適、需要休息,又有很多醫療措施進行中,但同時醫院又有很多資料文件要處理,還有照顧新生兒相關的事情要學習,隊友可以多多擔負這些責任。
  • 在醫院時,如果母奶量還不夠寶寶吃,如果爸媽自己也不排斥混合餵養,不妨考慮跟醫院要配方奶,照顧者能休息是很重要的。前方照護的路還很長。可以提前思考餵養計畫,並反思母乳哺餵相關的社會期待是否合理,較能做出適合自己及家庭成員的選擇。
  • 可能的話,產前先整理一下給自己的待產/生產筆記,包括心法、待產時幫助子宮頸打開的方式(例:Yoga、birth ball)、early labor減痛方式(例:熱敷、按摩、沖澡、birth ball、音樂)生產時想用的姿勢、用力和呼吸方式、delivery時的一些細節(例:誰剪臍帶、拍照攝影、要不要看胎盤)。
  • 可能的話,產前先整理一下給產後的自己的筆記,包括一些提醒、陪伴、想做的事。產後才不會被眼前新生兒的照顧淹沒。
  • 可能的話,可以在產前就跟partner一起了解產後護理及育兒的知識,對要發生的事情會比較有心理準備。
  • 最重要的:在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生理心理都是。無論什麼選擇,自己要覺得開心,才可能享受這個過程,並且走得長久。

C. 相關資源推薦

孕期

生產

產後

母職/父職與社會期待與批判

  • [書]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Do You Have Kids? : Life When the Answer Is No):回答「不育兒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呢?」,也反思社會對於不當媽者的態度。推薦給對於「是否要懷孕、育兒?為什麼?」這些問題有興趣、或覺得很難想像無後生活的人。
  • [書] 後悔當媽媽 (Regretting Motherhood):社會學研究,檢視「許多女性會對自己的母親身份感到後悔,而這樣的心情卻被社會噤聲」等文化現象。一個重要且在社會上仍缺乏討論的議題。
  • [書] Like a Mother: A Feminist Journey Through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of Pregnancy:從女性主義角度思辨懷孕相關的身體變化及社會文化期待,包括哺乳、飲食禁忌等。
  • [書]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第三章(懷孕的肉身化:主體性與異化):從女性主義、現象學的角度切入,描寫懷孕過程的embodiment和醫療介入可能造成的異化。
  • [文章] When breast isn’t best:寫給大眾的哲學文章,批判社會上對於親餵母乳的期待及道德壓力,並論證有些時候親餵母乳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 [文章] The Data All Guilt-Ridden Parents Need:從經濟學/數學科學證據分析的角度重新檢視親餵母乳、睡眠訓練等育兒建議。
  • [書] 父親養成指南 (The Life of Da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father):從生物學、演化人類學的角度探討父親的角色及父職經驗。
  • [劇]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特別篇):討論產假、育嬰假、懷孕育嬰期間性別分工等議題,對社會制度及期待提出檢視。

其他人的故事

--

--

林庭安 Ting-An Lin

在哲學學術圈探索的台灣人,研究興趣為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及女性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