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Elizabeth Blackwell:開啟女性醫學教育大門的女醫師

醫師💉|教育家

林庭安 Ting-An Lin
5 min readMay 27, 2020

我從2020年5月20日展開這個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計畫:「50天,認識50位女性科學家」,在五十天中,一天介紹一位對人類科學歷史有重要貢獻的女性科學家。點此了解更多

Elizabeth Blackwell: 醫師💉|教育家

1821–1910|英國、美國

  • 第一位在美國取得醫學學位的女性,同時也是首位在美國、英國取得證照開業的女醫師
  • 在紐約成立第一間全女性醫護人員的醫院,並在紐約、倫敦成立女子醫學院
  • 發表多本與醫療衛生、女性醫學教育及醫療從業相關之書籍著作
  • 倡議女權、支持女性投票權、女性在醫療領域的受教權
  • 以她為名的Elizabeth Blackwell Medal每年頒發給在醫學領域有重要貢獻的女性

“If the present arrangements of society will not admit of woman’s free development, the society must be remodeled.” — — Elizabeth Blackwell

Elizabeth Blackwell出生在英國,十歲左右時全家搬遷到美國紐約,她便在美國求學受教育。由於當時美國的醫學院僅收男學生,於是想就讀醫學院、成為醫師的Elizabeth Blackwell經歷了四處碰壁的過程才終於被紐約市郊的Geneva Medical College接受入學。而在那之後,她不僅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取得醫學學位的女性,之後更扮演了促進英美女性之在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推手。

為了改善女性病患受診時的經驗,Elizabeth Blackwell在美國紐約成立了一間醫護人員全為女性的婦幼醫院(New York Infirmary for Indigent Women and Children);並在紐約以及英國倫敦成立女子醫學院(分別為The Woman’s Medical College of the New York Infirmary及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for Women),積極提倡女性在醫療領域的受教權

圖為Frank Leslie的畫作《紐約女子醫學院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cture room at the Women’s Medical College of New York Infirmary”)

(上圖為Frank Leslie的畫作《紐約女子醫學院的解剖課》(“The anatomy lecture room at the Women’s Medical College of New York Infirmary”))

關於Elizabeth Blackwell想當醫生的原因,有一說是因為她的一位好友得癌症(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過世,臨終前跟Elizabeth說,如果治療她的是女醫師,或許可以減低一些診療過程中的折磨與不適。

看到這段時其實滿有感覺的。就像是每年去做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或者健康檢查的各種觸診時,都超級想指定女醫師啊!我自己也發現,如果能如願遇到女醫師,那麼許多的對身體的疑問也可以比較自在地提問、與醫師討論;相對地,遇到男醫師時,我在過程中不免會比較拘謹,(其實醫師自己也比較拘謹),很多時候想問的問題便會默默地就收回去了。

而在今天的台灣,儘管女性念醫學系、當醫生並未受到制度上的硬性規範,然而台灣在醫學領域的性別比例仍然相當不平衡。OECD一份2016年的報告顯示,在台灣的醫學系畢業生中女性佔有30%以上,但在從業時,女性西醫師僅佔所有西醫師的19.4%。相較於芬蘭(58%)、英國(45.8%)、紐西蘭(43.9%)、加拿大(41.2%)、美國(34.1%)都是遠遠遜色的。而當繼續探究醫師的升遷發展,比較醫療體系中領導層級的性別比例,便會看到更加懸殊的現象。相較之下,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台灣的護士、護理師幾乎全部都是女性!這或許反映出性別的刻板印象、職場文化、社會分工的期待等,仍然構築了厚厚的圍牆啊!

相關參考資料

--

--

林庭安 Ting-An Lin
林庭安 Ting-An Lin

Written by 林庭安 Ting-An Lin

在哲學學術圈探索的台灣人,研究興趣為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及女性主義哲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