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Mary Anning:開啟古生物學領域的化石採集家

古生物學家⛏|化石採集家

林庭安 Ting-An Lin
5 min readMay 25, 2020

我從2020年5月20日展開這個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計畫:「50天,認識50位女性科學家」,在五十天中,一天介紹一位對人類科學歷史有重要貢獻的女性科學家。點此了解更多

Mary Anning: 古生物學家⛏|化石採集家

1799 -1847|英國

  • 找到歷史上首具完整的魚龍目、蛇頸龍目、翼龍目生物化石
  • 開啟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對古生物學、地質學有重要貢獻
  • 奠基糞化石的發現
  • 彩色版畫《Duria Antiquior》畫中的生物是基於她的發現
  • 倫敦皇家學會在2010年將她列入10位在科學史上有重要貢獻的英國女人

“The greatest fossilist the world ever knew.” — — The British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圖為Henry De la Beche的彩色版畫《Duria Antiquior》,畫作中的生物是基於Mary Anning發現魚龍、蛇頸龍、翼龍類生物的化石而繪成

(上圖為Henry De la Beche的彩色版畫《Duria Antiquior》,畫作中的生物是基於Mary Anning發現魚龍、蛇頸龍、翼龍類生物的化石而繪成)

小時候常去「逛」台中的科學博物館,其中最令我(想必也是許多小孩)印象深刻的就是恐龍廳了!天花板上吊著的翼龍、被鎚子打了後七秒才會痛的圓頂龍、還有幾隻吵架拌嘴的各種恐龍⋯⋯百看不厭。但我完全不知道的是:第一具翼龍化石竟然是一位女性科學家的發現!

Mary Anning出身英國小鎮的勞動階級,年紀才十多歲的她,一開始只是跟著父親哥哥去海岸、山崖邊收集化石,販賣給有錢的觀光客以貼補家用,但隨著好奇心和細心觀察力的導引,她逐漸揭開古生物學之謎:第一具完整的魚龍化石、第一具蛇頸龍化石、第一具翼龍化石,全都是她的貢獻!

在Mary Anning挖掘這些化石之前,人們認為生物是不會滅絕的,那當然也沒有什麼「史前時代」這種事,因此,她的發現可以說是推翻了人們的世界觀,也開啟了古生物學這個領域。

遺憾的是,在當時,身為女性是不被允許發表研究成果的,也無法加入倫敦地質學會,Mary Anning的眾多研究貢獻便如此「順勢」被記到男性科學家、醫師等上流仕紳的名下了。除了她,還有多少女性也是這麼被歷史遺漏了呢?此外,Rachel Ignotofsky的書中提到,當時有傳言說「Mary Anning之所以會具有科學的天賦是因為她小時候有被閃電打到⋯⋯」果然,當人們不願意正視一個人的貢獻、給予肯定時,這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就會出現呀!

最後來分享一個查閱資料時獲得的知識:

「什麼!魚龍、蛇頸龍、翼龍都不是恐龍!!!」

原來,恐龍不是所有「龍」類的代稱啊?!對,真的不是。

首先,魚龍、蛇頸龍、翼龍、都是「目」的名稱(界門綱目科屬種那個目),恐龍則是總目,下面有兩個目(鳥臀目與蜥臀目)。往上追溯,都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但在目這個層級就分開了。這些目下面分別都各自有許多分支、涵蓋很多不同的物種。所以,上面說的「第一具魚龍化石」精準來說應該是「第一具魚龍目生物的化石」,依此類推。大致上來說,這幾種目的生物都是活躍在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其中魚龍目生物出現得最早、在海洋生活,再來是稱霸陸地生態的恐龍們,接著是也在海洋生活、取代魚龍目的蛇頸龍目,以及能在天空中主動飛行的翼龍目生物。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魚龍、蛇頸龍、翼龍都不是是恐龍」的概念,打個比方來說,人類所屬的哺乳綱下也有很多不同的目,像是:齧齒目(包括老鼠)、食肉目(包括貓、狗)、靈長目(包括人類),雖然說這些都可以泛稱為「哺乳動物」,但就像是我們不會說老鼠是貓的一種,我們也不應該說魚龍、蛇頸龍和翼龍是恐龍的一種。

總之,雖然生存年代沒有差太遠,名字裡也都有「龍」,但魚龍目、蛇頸龍目、翼龍目、恐龍目生物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齧齒目、食肉目、靈長目般不同,大家以後不要再搞混囉!

相關參考資料

--

--

林庭安 Ting-An Lin
林庭安 Ting-An Lin

Written by 林庭安 Ting-An Lin

在哲學學術圈探索的台灣人,研究興趣為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及女性主義哲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