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 Barbara McClintock:從玉米中發現跳躍基因的細胞遺傳學家

細胞遺傳學家🌽|植物學

林庭安 Ting-An Lin
5 min readJun 10, 2020

我從2020年5月20日展開這個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計畫:「50天,認識50位女性科學家」,在五十天中,一天介紹一位對人類科學歷史有重要貢獻的女性科學家。點此了解更多

Barbara McClintock: 細胞遺傳學家🌽|植物學

1902- 1992|美國

  • 發現轉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or transposon),揭示基因的動態調控機制
  • 發表史上第一份完整的玉米基因圖譜
  • 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醫獎,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 1944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第三位女性院士、1945年美國遺傳學會(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首位女主席

“I know my corn plants intimately, and I find it a great pleasure to know them.” — — Barbara McClintock

Photo portrait Barbara McClintock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

今天介紹的是促使我開始這系列寫作的起點:Barbara McClintock!一個月前在偶然之下收到以Barbara McClintock為主角的明信片,勾起我在大學時閱讀她的傳記《玉米田裡的先知》的些許回憶,也這麼一時興起決定探索女性在科學裡的面貌。

說到Barbara McClintock,馬上浮上來的就是玉米。Barbara McClintock和玉米的緣分其實從她在康乃爾念植物學碩士及博士時就結下了,而且她的研究生涯就這麼一直專注在玉米上。當時正值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領域萌芽階段,Barbara McClintock透過顯微鏡觀察玉米細胞內染色結構及變化,迅速開創了玉米的細胞遺傳學:辨別玉米的染色體、觀察玉米的基因重組(genetic recombination)、發現端粒(telomere)的重要、發表史上第一份玉米基因圖譜⋯⋯等。

Barbara McClintock最有名的研究是發現了被稱為「跳躍基因(jumping gene)」的轉位子(transposon, transposable element),也就是染色體中有部分的基因片段竟然會換位子、跳到其他的位子 — — 而這項研究的契機是因為觀察到玉米粒上有不同顏色的斑點。這項觀察打破了過去人們對於基因的認知,發現基因原來不是靜態地排好而已,而是有動態的調控機制存在,並且可以透過這些調控機制去影響基因的表現。

不過這項革命性的重要研究,在當時卻因為「太先知」、超前科學發展太多,反而沒有受到學界重視。這項在1950年代就提出來的研究,要等到約莫二十年後,隨著細菌的轉位子被發現、玉米基因被複製,才開始得到認可。1983年,也就是該項研究發表的三十年後,Barbara McClintock獲頒諾貝爾生醫獎,成為第三位獲頒、第一位獨得諾貝爾生醫獎的女性

不過,光環的背後自然也是有許多辛苦的故事。在成長過程中,Barbara McClintock因為剪短髮、著褲裝等「不像女生」、「男人婆」的行為遭到指點,母親也一度阻止她去念大學,擔心她學歷太高會嫁不掉。

在拿到博士學位後,她曾在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進行研究工作,而她形容,在那裡的女性處境是令人難以相信地惡劣:例如,院長會直接跟她說,如果她結婚的話,就會直接被開除;或者,即使Barbara McClintock的研究表現卓越、已經是美國遺傳學會的副會長,學校仍然直截了當地跟她說,並沒有打算聘任女性為全職研究人員的計畫

幸好,一氣之下決定離職的她,幸運地在紐約冷泉港找到工作,而且後來被聘為終身職研究員。在那裡,她終於可以心無旁騖的進行研究,也讓跳躍基因能順利地被揭露於世人面前。

相關參考資料

--

--

林庭安 Ting-An Lin
林庭安 Ting-An Lin

Written by 林庭安 Ting-An Lin

在哲學學術圈探索的台灣人,研究興趣為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及女性主義哲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