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6. Inge Lehmann:發現地核有分層的地球科學家

地球科學家🌍|地震學家

林庭安 Ting-An Lin
5 min readJun 6, 2020

我從2020年5月20日展開這個介紹女性科學家的計畫:「50天,認識50位女性科學家」,在五十天中,一天介紹一位對人類科學歷史有重要貢獻的女性科學家。點此了解更多

Inge Lehmann: 地球科學家🌍|地震學家

1888- 1993|丹麥

  • 發現地核組成並非同質,而應進一步區分為液態熔融外核和固體內核
  • 發表標題為「P’」的經典論文,對地震波P波提出分析
  • 發現一個地震波不連續面,為紀念她而命名為雷氏不連續面(Lehmann discontinuity)
  • 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是該學會第二位非英國籍女性院士
  •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成立Inge Lehmann Medal以表揚她的傑出貢獻

“You should know how many incompetent men I had to compete with- in vain.” — — Inge Lehmann

Lehmann in 1932. Image courtesy The Royal Library, National Libary of Denmark and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大家記得高中地球科學課在介紹地球結構時,有提過地核有分成內、外核,還有P波、S波之類的地震波嗎?今天來認識一位和這些很有關的女科學家 — — Inge Lehmann。

過去,地球科學家曾一度認為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函、以及熔融態的地核,但這個想法和當時地震波呈現的一些現象並不相容。直到Inge Lehmann — — 一位丹麥的地震學家暨地球科學家,透過對地震波「P波」的仔細分析後,提出一個重要的假說:如果假設地核裡面還有一個固態的內核的話,一切就可以解釋得通了!Igne Lehmann在1936年發表了這項假說,而這篇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結構理解的經典論文,不僅內容經典,標題也簡潔地經典,就叫:「P’」,指的是部分在內外地核邊界發生折射的P波。隨著科學儀器的發展,這項假說在數十年後被確認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對於地核的認知:依照結構組成差異,地核的確可以再進一步分成熔融的外核以及固態的內核。

提到丹麥,第一印象或許會聯想到北歐進步的社會風氣,不過Inge Lehmann所經歷的丹麥社會依然擁有各種性別不平等的拘束,而且女性投票權的實施竟然也得等到1915年(所以Inge Lehmann要到27歲才有投票權),只比美國早了五年!Inge Lehmann曾經感慨地說,她的家庭環境以及在高中前的教育,讓她覺得「男女的能力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想到後來才發現這並不是社會大眾有的普遍認知,令她十分失望。」她在劍橋大學的女子學院Newnham College修讀物理和化學時,也曾體驗到學校「對女性的各種嚴格拘束」,讓從小認為女性可以和男性自由相處的她帶來很大的震撼。在地震不常發生的丹麥,地震學其實算是相對冷門的學科。身為女性,又在冷門領域奮鬥的Igne Lehmann,在研究生涯想必經歷不少不平等的待遇。

幸而Inge Lehmann的種種貢獻與成就最終獲得了應有的肯定:她在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是該學會第二位非英國籍女性院士;在1971年獲頒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的William Bowie Medal,是該獎項的第一位女性獲獎人;在她過世之後,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於1997年成立了Inge Lehmann Medal,以紀念Inge Lehmann對於地球結構研究的貢獻。

相關參考資料

--

--

林庭安 Ting-An Lin
林庭安 Ting-An Lin

Written by 林庭安 Ting-An Lin

在哲學學術圈探索的台灣人,研究興趣為社會政治哲學、倫理學及女性主義哲學。

No responses yet